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院要闻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三:赋能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发表者:院团委日期:2025-08-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在“三农”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乡村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誓言。实践师生开展了涵盖红色教育、乡村支教、非遗传承、民生服务等多维度的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为支撑,以青年力量为引擎,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济系“毅启文兴”实践队以“非遗活化传新韵,文化铸魂育新苗”为主题,深入厦门市翔安区黄厝村及周边村落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调研访谈+课堂实践+云端传播”的模式,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赋能乡土文化教育与青年实践成长。实践队围绕风狮爷、红砖雕、大漆金缮、制香和农民画等当地特色非遗项目,与5位非遗传承人老师深入访谈,挖掘古厝群落中的红色记忆与技艺传承故事,梳理出闽南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脉络。同时,面向乡村儿童,实践队举办9场非遗体验活动,涵盖烧箔画、漆扇、蓝晒等非遗体验,桃花酥、米糕制作等闽南饮食文化实践,以及开设闽南童谣传唱会、非遗小讲堂等乡土文化浸润课程,同步开展线上直播,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也通过“文化+美育+青年实践”创新形式,培育乡村文化新生力量,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相融的实践路径。

信息工程系“红韵焕乡”实践队深入龙岩市湖山乡,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在湖山中心小学,队员们以“三打象湖山”故事设计互动课堂及趣味运动,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走访革命基点村里佳村,与村书记深入探讨革命遗址保护与产业融合难题,感知基层治理温度;在沈仲文纪念馆内,队员讲解红色故事,与党员干部共筑信仰根基。此次实践,实践队聚焦“酸茶药”特色产业,用镜头记录下灵芝基地“公司+农户”助农增收、高山茶园富硒红茶品质、酸菜标准化生产及梨果酒非遗技艺等,精心制作产业宣传片。实践队还以红韵浸润童心、镜头对准田垄、画笔装点乡野、创意激活产业,用青春之力赋能红色传承与产业发展。

  商船系“毅路邮情”实践队赴龙岩永定调研农村物流,助力老区振兴。实践队汲取中央红色交通线精神,聚焦“客货邮融合”发展,在县级分拣中心及网点,通过研讨与实操了解基层物流运作与挑战;在下沉湖坑镇,考察“镇—村—户”三级物流网络,该模式显著降低物流成本超30%。实践队参与站点服务,针对村级代办点短板提出引入智能设备、探索“客货邮+电商”等优化建议,并在高头镇、梅花石村关注银发群体需求,建议设立“适老窗口”;与永定区交通局座谈中,围绕资源整合、信息化等问题建言献策,获高度认可并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实践队以专业服务基层,在解码“客货邮融合”、优化末端服务等方面彰显青年担当。

  商船系“链动茶乡”实践队赴泉州安溪开展茶产业调研实践。首站前往大宝峰有机茶园考察“茶+文旅”模式,学习生态防治与现代工艺,针对零售渠道提出“线上+线下”营销建议;走访八马茶业, 参观智慧园、车间、仓库,了解物联网、智能生产线、AGV仓储等数字化转型实践;走访和平百茶、电商协会、样样红科技,调研电商生态、了解产业链电商模式;走进安溪邮政,学习智能物流流程,与该单位座谈,并亲身体验操作环节;参观司雷植保,了解军工科技赋农,体验无人机植保服务,与之共建实践基地。实践队将专业知识融入调研献策,持续助力茶乡振兴。

(图/文 各实践队综合来稿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