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学院要闻 > 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二:脚步丈量振兴路,红色薪火淬青春

发表者:院团委日期:2025-08-01

用脚步丈量土地,让青春在社会实践中熠熠生辉。我院将实践课堂开在企业、社区、乡村等社会场景,引导学生在“学、讲、研、践”中,读懂省情社情民情,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过硬本领。这个暑期,实践队师生沿着“红色”文化主线路,在重温与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报国之志,把专业所长融入社会需求,将青春扎根民生土壤,使“红色脉络”焕发新生机。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院团委“毅马当先”实践队开展“重走嘉庚之路,赓续和平薪火”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深入滇缅公路起点——昆明,在西南联大旧址、滇缅公路沿线等地探寻陈嘉庚先生爱国足迹,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了解南侨机工抗战史、体悟华侨爱国情;通过人物访谈、座谈交流,接触一手历史资料,深刻感受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与毁家纾难、毅然归国的赤子功勋。为弘扬嘉庚精神,实践队员前往昆明市侨光小学宣讲嘉庚事迹,录制系列微团课,讲述陈嘉庚与南洋华侨的爱国主义情怀。实践队积极践行“诚毅”校训,传颂南侨机工的卓越贡献,传承与弘扬嘉庚精神和抗战精神,探索其新时代传播新路径,将其熔铸为“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答卷。

经济系“驭浪寻踪·陵岛三色”实践队赴东山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文旅赋能下的“多色”发展路径。实践队走访风动石、博物馆、黄道周纪念馆、关帝庙,感受历史底蕴与两岸文化纽带。深入探访海柳雕、海船钉造非遗传承人,体悟匠心,并结合调研与文旅局座谈,提出青年视角的文旅融合建议;聚焦冬古、澳角渔村,考察其转型路径,见证了冬古村“老手艺+电商”焕发活力;惊叹于澳角村“电商一条街”与“渔家诗社”共生的独特景象,探索“产业+文化”的渔村振兴新模式;瞻仰谷文昌纪念馆,学习其治沙造林、造就“百里木麻黄”生态奇迹的“谷公精神”,理解其作为东山生态文旅发展的红色根基与生态实践源头。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入感知东山岛“金蓝红”三色交织的文旅发展图景,为乡村振兴与海洋文旅播下思考的种子。

管理系“毅路繁花”实践队赴福州开展沉浸式实践,循党建引领脉络,解码城市发展逻辑。队员们深入城市治理多场景,感悟党建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实践队在福州市委党校,学习“3820”战略工程的顶层设计与为民定力;观察闽江学院“靶向培养”模式,对接社会需求,破解教育脱节难题;在水务公司体会公租房“四方协同”机制,温暖兑现“住有所居”;在大凰山等社区学习“微实事”与智慧治理模式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感;在三坊七巷和船政博物馆内,见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实践。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党建引领与实践是双向奔赴,战略落地、民生守护、文化传承都在呼唤青年力量的加入。

为探索数字化传播红色文化新路径,数学与数字科学系“红young先锋队”赴厦门锄山抗日武装斗争旧址,开展“数字赋能红色记忆,青春探寻厦门印记”实践。队员参观旧址及史迹馆,通过文物史料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崇高精神。在指导老师带领下,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与参观体会,围绕“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展开讨论,坚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总结会上,队员结合专业,探讨数字化技术应用。技术组提出将红色资源数字化整理,运用AR展示、短视频等技术转化为线上学习资料,为创新传播提供新思路。

为感悟新时代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毅行初心”实践队于厦门开展“探鹭岛习迹,悟思想伟力”实践活动。队员们循习近平总书记厦门发展足迹深入研学。在厦门轨道集团,理解了“跨岛发展”战略如何以协调理念重塑城市格局;自贸区展厅内,一项项首创成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创新的强劲动力;在深田社区,“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治理,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澳头村的碧海清波与古厝新生,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实践;鼓浪屿中西交融的图景,则诉说着开放包容与文化自信的力量。五日的沉浸式学习,使新发展理念从理论具象为鲜活案例。为传播所见所悟,实践队精心创作系列“微宣讲”视频,以青年之声讲述厦门故事,将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鹭岛实践与思想伟力传递给更多同龄人。

(图/文 各实践队综合来稿)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