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网 > 系部动态 > 正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者:日期:2016-01-04

新学年以来,我院人文科学系针对本科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结合系内中文、英语、法学三大专业实际,在系内相继推行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日常化”和“专业导师值班答疑制度”两项新尝试,在探索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日,人文科学系学生记者邹景宇、崔可阳、周莉等就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问题专访了诚毅学院副院长、人文科学系主任朱宝荣教授。

专业技能训练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我们的同学在毕业以后求职过程中,专业技能是否过关,专业技能能否被用人单位看中,是其求职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常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朱宝荣教授,一直承担着我系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也正是因为其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基层教学经验,对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才更具有发言权。

朱宝荣教授以师范类同学参加教师招考时的面试环节为例,用直观的例子阐述了“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日常化”的重要性。师范类同学毕业后要想顺利进入教师队伍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而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环节采取的是“片段教学”的考试形式。所谓“片段教学”就是给予面试者一定的时间,由面试者模拟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段,考官通过观察面试者的言行举止来判断其是否具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基础的能力,这些能力概括起来就是“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漂亮的黑板字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但是想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专业,仅仅靠一小段时间的锻炼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朱宝荣教授告诉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同学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重要环节,唯有从早抓起,将专业技能训练变为本科教育的常态常抓不懈,才能促使我们的同学自觉投身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文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针对很多同学提出不知道文科专业的专业技能是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大学期间应该怎样去培养的问题,朱宝荣教授表示:文史类专业的专业技能不管是其存在形态还是培养方法与工科专业都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机械专业的专业技能更多体现在掌握一门操作技术或是学会使用一种仪器设备,其培养方法通常是实地考察或专业实训,只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和操作就能很快的掌握并且运用。这类学科的专业技能无论是其存在方式还是其培养途径都具有明显的可视性,能够让大家直观的感觉到它的存在。

而文史类专业则不然,以中文专业的阅读和写作两项基本技能为例,要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多读书多动笔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我们在图书馆阅读的时候可能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甚至包括浏览网页、看电视、听广播等等都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而这些能力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的过程,绝对不是通过看一两本书、写一两篇文就可以练成的。因此,这也正是我系推动“专业技能训练日常化”和专业技能训练从大一抓起的原因所在。

开展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需要搭建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大学找不到老师这或许是很多大学都存在的现实问题。大学老师不坐班,上完课就走,学生有疑惑、有问题找不到老师在客观上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人文科学系在“专业导师值班答疑制度”上的尝试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宝荣教授表示:导师制班答疑这个想法其实我们已经规划了很多年,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形,主要是我们缺乏自己的专业师资力量,本学年开学以来,人文科学系在三个专业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力量,所以正式设立专业导师值班答疑制度,其目的就是为同学搭建一个同专业老师交流的平台,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在专业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在职业规划上遇到的困惑等拿出来同我们的专业老师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调动同学们在课后探究专业问题的积极性。

虽然“导师值班答疑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如宣传力度不够、导师值班时间与学生课程相冲突等诸多不足,但这种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有益的尝试会在不断的改进中完善和推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一新生正如源头活水为人文科学系补充源源不断的活力,人文科学系正是要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日常化”和“导师制班答疑制”这样的尝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专业技能训练中去,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正如朱宝荣教授期许的那样,希望大家珍惜大学四年的宝贵时光,利用有效的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