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岩松接听本报读者来电。 刘东华 摄
“年轻人应该当贼,去偷老人身上的精神财富。”“看手机时间长了,虽然增加了零碎的知识,但这是多识少智”……
应陈嘉庚纪念馆邀请,央视名嘴白岩松昨天在集美开讲,与上千名听众分享他眼中的黄永玉、韩美林、黄苗子、郁风、季羡林等老一辈文化人的故事。他的讲座依然延续他一贯的风格——言辞犀利、妙语连珠。
文/记者 陈满意 通讯员 郭妮妮 图/刘东华
关于 黄永玉 “他是文字第一,木刻第二,画画第三”
“大家一提到他,就会想起画家这称谓,可在我眼里,他是文字第一,木刻第二,画画第三。”白岩松口中的“他”,便是年逾九旬的美术界泰斗黄永玉。
集美是黄永玉青少年时生活、成长、工作、蜕变的地方。他曾在集美学校求学多年,也是在集美,他爱上了阅读和文学。白岩松此行便是为他而来。开讲前,白岩松专程到陈嘉庚纪念馆参观了“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展”。
白岩松说,一篇好的文章要具备“情、趣、实、思、智”。在黄永玉老先生的文章中,“情”和“趣”总是扑面而来,但拥有一定阅历的人看来,却有想“大哭一场”的冲动,因为隐藏在淳朴文字背后的是“思”和“智”。
白岩松说,文字是浓缩的结晶,阅读黄老先生的文字,分享他的智慧、思考与幽默,对每个人都是很珍贵的机会。“错过了老人的文字,等于错过了他的一生,也错过了和老人聊天这样一个迅速成长的机会。”
关于 低姿态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最高的学问是人格”
白岩松还讲述了他接触过的季羡林、韩美林、启功、黄苗子、郁风、侯仁之等老人,讲他们的趣事、人格魅力。“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最高的学问是人格”。
他说,有一次,80多岁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去看望冰心女士,冰心曾经短暂地做过侯仁之的老师。见到冰心后,侯仁之恭恭敬敬地向老师鞠躬90度。这敬师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丁聪,一场大病后,他仍然笑容满面地说:“住院手术真有好处,你看,我一下子瘦下来几十斤,这下省心了!”
“老先生们看人,不仰视,不俯视,甚至高看普通人。”白岩松说,很多老先生包括黄永玉都是“低姿态”的人,他们的胸怀,像河流一样宽广辽阔,对普通人都能“高看一眼”。“季羡林老先生甚至在北大校园里帮新生看了大半天的行李。”
白岩松说,人格,是超越一切的学问。这些老先生乐观、豁达,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读”到“柔韧”的人格力量。
关于 年轻人 “年轻人应该当‘贼’,去偷老人身上的精神财富”
白岩松平时不在电脑上写作,而且很少在微博微信上花费时间。“微博微信上有价值的东西,绕800圈还是会到达身边。”他说,手机成为手铐,看手机时间长了,虽然增加了零碎的知识,产生了所有人都是知识拥有者的错觉。这是多识少智,而古人是少识多智。看了很久的微博、微信,人却原地踏步,因为没有增长智慧,手机拿走了人的无聊,甚至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
他建议“机不离手”的年轻人,应该留一点时间发呆,不要总是通过手机去获取支离破碎的资讯。“自己在思想上越‘厚’,才能接住‘老头们’的智慧。”
“年轻人应该当‘贼’,去偷老人身上所有的精神财富。”白岩松如此建议。
【链接】
昨获赠本报照片
白岩松非常开心
白岩松与晚报还有一段特殊的渊源。2000年,白岩松到访晚报,并且接听读者来电,一个小时时间,共接了11个读者的电话。那时,很多人评价他的风格是犀利和咄咄逼人。
昨天,本报记者把白岩松当时在晚报接听读者来电时的老照片赠送给他,他非常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