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7日至20日,诚毅实践队全体师生重返抗战时期集美学校播迁地——安溪和三明大田,开展以“寻访抗战‘集美学村’,学习嘉庚爱国语录”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旨在让实践队员了解抗日战争时期集美学校艰苦办学和陈嘉庚先生抗日救国壮举,铭记“诚毅”校训,传承嘉庚精神。
听·追忆峥嵘岁月史
在龙舟池畔,一位鹤发童颜80多岁的老者亲切地给我们讲述了集美大社与嘉庚文化的历史渊源。他就是陈嘉庚研究会副会长、被福建省党委研究室授予“全省党史先进个人”——陈少斌。“社分七角心一系,祖宗英明子孙贤”,随着陈老的讲述,大家仿佛看到几十年前的那个集美大社,对嘉庚文化的发祥地有了更深的印象。陈老告诉我们:对“诚毅”二字的诠释,“诚以为国,毅力锐志”比“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在安溪文庙,已是90岁高龄的集美校友、安溪一中原校长廖祖烈热情地为我们讲述集美学校在抗战时期内迁安溪的历史。“学校办学条件真的太艰难了”,廖老校长激情慷慨,从抗日战争爆发、集美学校几番辗转内迁,到抗日胜利,前尘往事,娓娓道来,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子都深受震撼。专程赶来看望实践队的朱宝荣副院长听完廖老先生的讲述也深受感动。他说:“廖老的讲解流露出对母校的热爱与感激之情,是集美校友践行‘诚毅’校训的生动诠释。作为集美学校学子我们应该勤奋学习,秉承校训,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在“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上,大田县关工委主任,原大田一中老师——范立洋,为诚毅实践队员激情感慨地讲述集美学校内迁至大田的那段峥嵘岁月。“当时的大田群众听闻集美学校要内迁至此,主动腾出祖厝、宗祠和民宅,帮助师生克服抗战困难。”在第二集美学村陈列馆里,看着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文章,一段段纪录片,实践队员们交流讨论、拍照并认真写下笔记。视频《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生动再现校主陈嘉庚在大田这片土地上的激情演讲,让实践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爱国始于爱乡,强国必先强民”的强烈爱国情怀。
悟·深情感受嘉庚情
“感先生捐资助学之付出,受先生为国奉献之精神,志立于求索于学问,强国民之心性,开一代民族之先河。”来自中文1393班的薛东洋同学在参观完陈嘉庚故居后写下这样的感悟。回顾那一段段抗战岁月,品读一本本抗战读本,每一个实践队员心情都澎湃不已。一个地方一个故事,在听完陈嘉庚研究会副会长陈少斌的讲解后,东洋同学更是深感自己不足:“听嘉庚兴学之艰辛,闻陈老学识之渊博,感自身知识之匮乏,当勤学笃实而后振奋兴国之大业。”
作为一名党校优秀学员代表——自动1391班的廖培玲同学说:“我深深地感受到陈嘉庚先生真的是个伟大的人;为了国家的教育,为了国家的发展,陈嘉庚先生奉献出太多太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嘉庚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结合此次“点赞嘉庚爱国语录”的活动主题,走读完嘉庚语录长廊后,廖培玲同学写下她最喜爱的嘉庚语录:“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诚毅”的教训,努力的读书,好好的做人,好好的替国家民族做事。”她告诫自己,要秉承校训,脚踏实地,唯有不断进步,才能不辜负自己入党积极分子的光荣与使命。
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策划人之一,来自英语1398班的陈美玲同学有着更多不同的感悟。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少斌老先生谈到嘉庚先生的生平:一位有能力的华侨事业家,一位著名的教育实业家,一位赤诚爱国的社会活动家,多重身份下,“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毛泽东是对嘉庚先生一生的完美诠释。美玲同学说:“嘉庚先生的高尚情操,虽然我无法企及,但我可以学习,铭记校训‘诚毅待人,毅以处世’,甚至是‘诚以为国,毅以锐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名自豪的诚毅学子”。
行·牵手共话中国梦
7月19日,诚毅实践队全体队员与大田城关第二小学32名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实践队员们给小学生们讲解嘉庚故事、赠送字典、书写浓情寄语,最后在“手拉手,心连心”的展板上,印手印作纪念。通过此项活动,让实践队员与城二小的学生们心手相连。正如范立洋老师说“本是同根生,牵手情更浓。”城二小一直弘扬和传承嘉庚精神,一样以“诚毅”为校训,一样以《集美学校校歌》为校歌,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两校的交流和了解,也为“手拉手”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几天来,实践队走访集美大社,了解集美学校发祥地,调研校主陈嘉庚的办学思想;走进安溪文庙、参观三明大田县的“第二集美学村”,了解抗战时期集美学校播迁历史,学习陈嘉庚在抗战期间发表的抗战爱国语录,诚毅实践队队员们对集美学校办学历程有了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对校主嘉庚先生的艰苦办学和抗战爱国壮举有了深刻的体会。切身感受“烽火岁月朗朗书声,集美学村莘莘学子”的学习场景,实践队员们收获满满。我们将在嘉庚精神哺育下和诚毅校训激励下,铭记“诚毅”校训,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青春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