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福建日报》2005年10月19日
缘 起
彩旗,鲜花,音乐,车流和笑脸。2005年9月21日至22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里——集美学村沉浸在一片欢腾热闹的海洋里,在紧挨集美大学的诚毅学院新校区里,拔地而起的幢幢新楼,敞开胸怀迎来了八方学子。这两天,2500多名新生在父母和亲人的陪同下到校报到注册。与此同时,从老校区搬迁而来的近3000名同学也兴高采烈地入驻新校区,开始他们梦寐以求的新的学习生活。集大诚毅学院新校区的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诚毅学院这所独立学院已经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
只经过短短的10个月建设,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生活中心等设施、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新校区一期便展现在人们面前,投入使用,创造了我省高校建设史上的“诚毅速度”,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八方聚力成大业
知情的人都说,举办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何谓天时?四年前,风起云涌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显山露水的阶段,独立学院的兴起便是其中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试办独立学院是高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上的一项重大突破。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既可快速改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状况,又能够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迅速扩大,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层次、质量和投入诸方面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及我省,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显示我省高等教育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已有很大的差距,急起直追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时不我待。因此,在2003年当集美大学把举办诚毅学院的报告递呈省政府时,很快就得到了批准。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在厦门市建设特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中,集美被规划成一个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文教区”,市区两级对在规划区内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全力支持,这,无疑是集美大学举办诚毅学院的一个天赐的良机。
何谓地利?
集美是我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也是著名的侨乡。陈嘉庚先生从1913年开始创办集美学校,毕生倾其所有,重教兴学,一生中创办及资助的学校达110多所,从国内到国外,从厦门到全省,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覆盖面广,种类齐全,培养了数以10万计的各类人才,遍及世界各地。嘉庚精神世代相袭,由往而今,遂蕴衍而成集美乡重教兴学之风气,发展教育在集美这块土地上拥有最坚实的基础。诚毅学院的举办者集美大学,前身是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集美学村形成了航海教育、水产教育、体育教育、财经教育和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五所高等院校。1994年10月在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院校的基础上,联合组建成立了省属多科性的集美大学。1995年厦门市政府和陈嘉庚国际学会联合创办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9年1月实现了实质性合并。学校占地2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学校已开通千兆高速校园网,图书馆藏书150万册,各类电子图书30万册,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拥有超星电子图书(26万种)、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Springer、IEEE/IEE等中外文大型数据库20余种,建立了数字信息检索中心,拥有阅览座位3600多个。
目前,学校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多层次办学体系。2005年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25821人,本科专业50个。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专任教师1223人,其中教授115人、副教授408人。拥有较完善的学习、生活、运动设施。集美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诚毅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何谓人和?举办诚毅学院的设想一经提出,就立即获得了省市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热情支持。集大申办诚毅学院的工作一路绿灯。2002年10月申办诚毅学院,2003年4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就正式批准付诸实施。2003年10月,按照教育部要求报请复审的集大诚毅学院,在2004年4月就经教育部审批确认,成为一所规范的独立学院。
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省市政府将诚毅学院新校区建设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省教育厅、厦门市、集美区领导经常过问关心工程进度,帮助解决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中的相关问题。此其一。
其二。集美大学举办诚毅学院的合作者是集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它是经厦门市民政主管部门于1997年批准设立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发展教育等公益事业为宗旨,在它的旗下聚集着一批爱国华侨领袖、知名实业家、社会贤达,多数是从集美学校受教育成长起来的校友。他们满怀爱国爱乡爱校的一腔热忱,身在国外,心系家乡,多年来为集美大学的建设筹集了数千万元的资金。当闻听母校要举办诚毅学院时,他们再度慷慨解囊,踊跃出资,不要回报。其中有五位企业家各出资800万元,共4000万元作为诚毅学院首期资金。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吧 他们是:印尼实业家李尚大先生、印尼航运家王景祺先生,香港企业家邱季端先生、曾琦先生,厦门企业家黄晞女士。
其三。由集美学校五所高等院校实质性合并起来的集美大学领导班子,是一支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也是一支富有激情和创造精神的领导班子。为举办诚毅学院,集美大学抽调了学校年富力强的干部和教师,经学院董事会聘任,迅速组成了诚毅学院领导班子,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集大也派出了最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诚毅学院担任任课老师。建院两年来,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按照学院董事会“建设一片新校园,探索一套新机制”的要求,规范管理,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今,诚毅学院的招生纳入国家计划,招生省份从去年的15个增加到21个,专业从去年的20个增加到23个,今年计划招收的2500多名新生全部按计划一次性完成。现在诚毅学院在校生人数达5360多人,成为全省独立学院中在校生最多的学院。
汗洒故土写华章
2005年4月30日,集大诚毅学院新校区举行封顶仪式。集大校长、诚毅学院院长辜建德领着前来采访的记者们高一脚浅一脚地在树满脚手架的工地间穿行。他想要给记者一个直观的印象:那就是现在才封顶,一切还是个工地,可是再过3个月,这里将是另一番景象,2000多名新生和近3000名老生要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他请记者们见证:3个月后你们再来看
果然,就在9月新生报到的那两天,这里已经是展露新颜了:新栽的绿化树,新铺的草皮,整洁的宿舍和琳琅满目的校内超市,还有品种丰富、口味各异的师生食堂,变化似乎就在几天之间。对眼前情景难于置信的不光是记者。2005年1月20日上午,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董事会首届二次会议在集美大学召开。听完辜建德院长的工作报告后,董事们驱车前往诚毅校区工地视察。看到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楼,校董们惊呼:出乎意外 开工才三个月的一期工程比想像的更快。校董们对集大诚毅学院的工作班子完全放心了。
新校区按在校生1万人的规模规划设计,校舍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行政楼、体育馆、礼堂、学生公寓、食堂、生活中心。2004年11月,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活动中心在内的一期工程开工。9月新学年开学投入使用。
征地353亩,涉及5个单位,拆迁民房10幢、厂房两个1400多平方米,鱼池77亩、奶牛场23亩,这些只是一期工程的工作量。这片新校区的征地拆迁工作至今远没有结束。征地拆迁工作的难度一言难尽。在校区道路连接端有一户村民,迟迟不肯搬迁。院领导多次上门倾听意见,结果打动了该村民,最终同意搬走,使得道路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为了新校区的建设,学院领导经常深入工地,实地解决问题。中午休息时间在工地开会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新校区建设,工程建设者们加班加点,轮番作战,赶进度抢时间,终于顺利完成一期工程施工建设任务,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创造了我省高校建设史上的“诚毅速度”,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包括图书馆、行政中心、实验楼、体育馆和礼堂等的二期工程将于这个月底动工,届时诚毅学院又将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新校区。
诚毅学院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他们也已经瞄准下一步前进的方向:从开办那年算起的头15年,学院要走关键的几步:2003年顺利开局、2004年稳步发展、2005年建成新校区并投入使用、2006年达到近期规划的8000人规模、2007年首届毕业生顺利就业。2008年达到万人规模。此后再经过10年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教学水平较高、办学条件优良、社会信誉良好的多科性新型高校。这就是诚毅学院的新目标。
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厦门市建设特区中心城市和建设集美文教区的规划,为集美大学和诚毅学院的发展构筑了更大的平台和新的发展机遇。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将以“诚毅”为校训:“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这不仅是校主陈嘉庚先生留给集美大学和诚毅学院的宝贵精神遗产,也是不断激励集美大学和诚毅学院努力拼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精神动力。他们将为此而努力拼搏!